聚焦一线 发表于 2021-3-31 01:09:13

“寻回”82位烈士并立碑30座,响水抗战老兵杨金台已成为一座丰碑


</div></div>

<br />
☆顾建明、钱德强、单康军/文并图<br />
<br />
见证一座特别的纪念碑——追忆“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抗战老兵杨金台<br />
又到清明缅怀日。3月28日上午9时,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新落成的英模纪念碑前,近百名干部、群众、驻军官兵默立在风雨中,见证一座特别的纪念碑落成。黄圩镇云彩村书记严学军深情介绍纪念碑主人、抗战老兵杨金台生前22年间寻访核实82位烈士和建碑立传的动人故事。在场人员闻之无不为之动容。<br />
<br />
响水县位于苏北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众多响水人前赴后继征战沙场,为新中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4年初,杨金台从黄圩镇云彩村、陈家港镇港北村、张集乡月港村等地了解到,还有82位牺牲在异乡的响水籍烈士,没有在故乡立碑,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强烈的责任感使时年66岁的杨金台萌生了寻访核实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为他们修碑立传的愿望。<br />
<br />
“烈士英灵一天不招回,我就一天不能坐在家里享清福。”1994年春天,杨金台从黄圩镇云彩村村民崔文才那里获悉,该村有高姓俩兄弟是烈士,但名字、具体事迹不太清楚。此后,杨金台走村串户,先后走访了30多名退役军人,终于从一位叫张文右的老人口中得知,两名烈士一个叫高立富、一个叫高立有,他们牺牲后,其母就改嫁到江苏涟水。杨金台马不停蹄地赶往涟水县陈集乡,找到烈士母亲刘珍。据刘珍说,大儿子高立富牺牲在莱芜战役,二儿子高立有牺牲在辽沈战役。为找到确凿的证据,杨金台又只身奔赴莱芜战役纪念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最终查到了兄弟俩的翔实档案:高立富,1941年参军.在1944年莱芜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高立有,1948年参军,在辽沈战役中因遭敌包围,寡不敌众,壮烈牺牲。<br />


<br />
回到家中的杨金台,由于旅途过度劳累,在跨进堂屋的一瞬间,一头栽倒在地上,家人连夜将他送进了医院。大女儿看着躺在病榻上疲惫不堪的老父亲,又疼又急地说:“您都这把年纪了,就不能蹲在家里享享清福吗?”杨金台倔犟地说:“烈士的英灵一天不招回,我就一天不能坐在家里享清福。”“不图名利,只图烈士英名永存,激励后人奋发报国。”<br />
<br />
“首战”告捷,让杨金台信心倍增,然而,并不是每次寻访都如此顺利。1997年的夏天,杨金台又开始了对郑有银烈士事迹的查访核实工作。当地群众对郑有银的生平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被敌人暗杀;有人说,他被敌人俘虏。杨金台从—位自称是郑有银生前战友的张姓老人口中得知,郑有银不幸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杨金台按老人留下的地址来到上海,终于获取了郑有银烈士的具体资料。但由于年事已高,加上一路奔波,回家后,杨金台连续3天高烧不退、茶水不进。见此情景,老伴心疼地说:“老头子,你这样做究竟图个啥?”杨金台的回答还是常挂在嘴上的那一句:“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让烈士魂归故里、英名永存,激励后人奋发报国!”<br />


<br />
“我愿意做这样的‘傻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望着案头厚厚几摞烈士资料,杨金台萌生了要在每一个村(居)建一座烈士纪念碑的想法。树碑立传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一大笔资金。杨金台首先拿出自己每月1200元离休金和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的养老金,带头为烈士立碑捐款。他的义举,在苏北革命老区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党员、干部、学生、军人、民兵和群众纷纷慷慨解囊,立碑的石匠师傅主动提出不要工钱。很快,30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相继建成。那上面镌刻着:<br />
<br />
刘政权,1920年出生,1938年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的农历5月,刘政权遭敌埋伏被捕,壮烈殉国,年仅23岁。<br />
马开文,1942年加入新四军任炮兵班长,作战英勇,战功卓著,被战友们誉为“神炮手”,1946年在徐州南部与国民党的激烈炮战中,战死沙场。<br />
钮玉标,1949年参加解放军,为三野后勤部战士,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br />
······<br />
有人说:“杨老头做‘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真傻。”而杨金台却微笑着说:“为烈士树碑立传,把烈士的英名和事迹播入每个人心中并一代代传播下去,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作为一名老党员老退役军人,我愿做这样的‘傻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br />


<br />
从1994年开始到2016年12月去世,22年里,杨金台自掏腰包,先后到安徽、浙江、南京、上海、河南、山东等省市走访取证,行程数万公里,跑坏10多双鞋,“寻回”82位英烈,建起30座纪念碑,整理并撰写烈士事迹材料20多万字······这组数字,不知凝聚着杨金台老人多少的艰辛和付出。他的举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2002年至2016年,先后获得了“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中国好人”、“江苏省十佳复退军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盐城十佳新闻人物”等荣誉。<br />
<br />
杨金台老人虽已去世,但这位老兵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而是仍然在延续、在传递。今年清明节前,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耄耋老兵李军,不顾路途遥远,在儿子的陪同下,拄着拐杖,来到烈士碑前,陪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喝上一杯”、“说说话”,并栽上松柏树苗。当他得知杨金台已过世的消息后,顾不上长途颠簸劳累,专程来到杨金台墓碑前连连鞠躬,以表达对这位老人的敬佩之意和感谢之情。<br />
杨金台老人,愿您在天堂里无病无痛,后辈们永远记住您!<br />
<br />
您为先烈们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纪念碑,而您也同样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br />


<br />
<br />
<br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回”82位烈士并立碑30座,响水抗战老兵杨金台已成为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