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声网官方 发表于 2025-7-19 09:29:44

民声 | 响水某新菜场建成后被闲置,路边摆摊乱象回潮、居民出行受阻,问题背后根源何在?

近日,响水县小尖镇振兴路周边商贩占道经营的乱象问题引发附近居民的强烈不满。老菜场拆迁建路、新农贸市场建成后却遭废弃,路边摆摊乱象回潮、居民出行受阻,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这一系列问题,折射出民生工程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规划缺乏前瞻性、执行缺乏灵活性、服务缺乏人性化的弊端,使得初衷为改善民生的新农贸市场沦为“闲置工程”,不仅未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反而加剧了基层治理的矛盾与困境。● 占到经营造成居民车辆无法出行646
回溯小尖镇老菜场拆迁建路的初衷,本是顺应响水县各乡镇菜场改造升级的整体规划,旨在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一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实际落地执行却陷入困境:新农贸市场因选址远离居民生活圈(位于小尖四岔路口往北 700 多米),原本老菜场周边有固定门面的商户不愿迁移,自产自销的农民因新菜场租金成本望而却步,最终纷纷回到路边摆摊,诸多因素导致新农贸市场成了“无人问津” 的闲置项目。

更令居民困扰的是,如今老菜场原址已拆迁改建了宽阔道路,城管部门会对违规占道摆摊的农民进行驱离,因此很多卖蔬菜的农民转向振兴路南头往东的居民区楼下聚集,最终形成“越执法、路越堵” 的怪圈,附近居民出行受阻、生活受扰,怨声渐起。
● 居民楼下轿车被堵无法开出
民生工程的核心在于“民生”二字,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硬件的升级改造上,更在于能否贴合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民生问题。

深究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有这三重深层原因:
其一,选址缺乏实事求是。农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周边群众,若脱离“生活圈”谈“规范化”,即便硬件规格再高,也难逃被冷落的命运。小尖农贸市场的闲置,正是对“距离决定便利性”这一市场规律的忽视。其二,对不同群体需求的漠视。固定商户有门面依赖,农民摊贩追求低成本,简单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迁移,显然难以奏效。其三,管理思维的僵化。执法部门若只停留在“驱离”层面,而不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划区、柔性引导实现“疏堵结合”,最终只会让摊贩与居民的矛盾愈演愈烈。● 原老菜场被拆迁改造成宽阔道路

破解困局,需拿出多维度的务实举措。首先,应重新审视新农贸市场的定位与运营。若选址确实存在“硬伤”,不妨通过开通接驳班车、减免自产自销农民的摊位租金、引入便民服务等方式,降低群众的使用门槛和经营者的成本门槛;若新农贸市场闲置已成定局,则需评估资源再利用的可能,避免国有资产浪费。其次,对老菜场周边应采取“疏堵结合”的管理策略,在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划定临时规范摊位,明确经营时段和卫生责任,让农民摊贩有处可去;对固定商户,可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向新菜场过渡,而非简单粗暴的否定其经营惯性。最后,执法部门需转变思路,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通过实地调研倾听居民与摊贩的双向诉求,找到“不堵路、能经营、便生活”的平衡点。
民生工程的成效,从来不是看报表上的“改造完成率”,而是看群众的“实际使用率”和“满意度”。小尖农贸市场的困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生工作中“规划与落地”、“管理与服务”的深层矛盾。唯有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尺,在细节处下功夫、在需求上做文章,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实现“改造一处、惠及一片”的政策初衷,让民生工程经得起实践与民心的双重检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声 | 响水某新菜场建成后被闲置,路边摆摊乱象回潮、居民出行受阻,问题背后根源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