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虎鲸还会来响水吗?记者回忆乘船追进鲸群惊险经历...
19年前,江苏灌河上一天两次出现了鲸群过境的壮观场面,吸引着两岸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作为当地响水县电视台的记者,我有幸拍下这一难得的画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奇观。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味当时拍摄鲸群过境的惊险场面,一直让我难以忘怀。2001年5月23日下午,我完成其他采访任务回到台里,听同仁眉飞色舞地讲起上午灌河过“大鱼”引来众多人观看的场面,心里不禁一动,后悔没能亲自前往抢拍镜头,一饱眼福。这时,社会上对“大鱼”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灌河里出现的“大鱼”是鲨鱼、有的说是海豚,还有的说是鲸。到底是什么海洋动物?新闻报道必须要真实。我连忙找来《响水县志》、《江苏县邑风物丛书·响水》等史料,查阅了历史上响水县灌河过“大鱼”的资料。史书记载:每逢闰年的七八月间,被当地人称为大鱼的鲸便随水而上,若沉若浮,经陈家港、海安集、双港等地,群鲸阵长二三里,一路戏水,浩浩荡荡,直游到上游40公里处的响水县城以西的一座龙王庙旧址,嬉戏一番,又随潮水回归大海,群鲸往返的游程中,水上始终呈现着奇丽壮观的画面。当地民间传说为“大鱼拜龙王”。
史书上还说,这群“大鱼”虽然历史上多次光顾灌河,但至今没有人看到过一条“鱼”的全貌。大多数人分析认为,鲨鱼尾宽于身,如背出水亦见尾;如是海豚个儿没有这般大,背又不可能始终露出水面;史书认为鲸倒有可能是真,因为鲸躯庞大尾却细小,因而露背不现尾。我连忙找来上午同仁拍的带子放看,也初步认定是鲸。这时,中央电视台打来电话,说当晚《新闻联播》要播出“大鱼”过灌河的新闻,问灌河里来的是什么海洋动物?大家又连忙打电话与当地渔政部门联系,也一致认为是鲸。
当天下午,正当大伙还在谈论鲸群的时候,灌河口再次传来鲸群过境的消息,我立即请求前往采访,台里同意后,我背上摄像机与一位同事坐上轿车,飞速向灌河口赶去,到了响水县陈家港1号码头上,见到这里已聚满了观看鲸群的人们。一打听才知道鲸群已游向上游,迎着阳光向西望去,远见河面上有几条鲸影跳跃,站在岸边拍摄十分困难。此时我想,上午台里同仁已站在岸上拍下了河里过鲸群的镜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盐城电视台当晚将要播出,此次再拍,如不近前直观、更清楚地拍摄,各电视台都很难采用。于是我便萌生了租船近距离拍摄的念头,好在岸边停泊着数十条机帆船,我请船民们前往,没有人愿意去,好不容易有一个船民同意去,但开价要500元。我无奈只好先采访再说,乘船向鲸群驶去。
我们乘坐的船很快置身于鲸群之中,这时我看到前后左右都可见到鲸影浮现,连忙扛起摄像机开始拍摄,大鲸群时隐时现,忽远忽近,时而两三条,时而四五条,黑而发亮的脊背露出水面,拱动一下又沉入水中,船只也随浪摇晃不停。这时,我才感到鲸不好拍。这些大家伙在我们的船旁水面上炫耀地跳跃着,有的跳出水面好几米,刚把镜头调过去还没聚焦,它又沉入水中,拍下的只是丈余高的浪花,静下心来等鲸再出来,它却又从20米开外的水面冒出。几个来回便有了经验,看到鲸沉水浪花起时,便把镜头向前移动一段距离,总算拍到了鲸高高跃出水面、足足有三米多高、来个转身跳的镜头,姿态轻盈优美,跳跃时可清楚地听到鲸的喘息声。正当我全神贯注地拍摄时,身旁有人喊道:“快看,这一处水下有‘大鱼’”,我连忙调整姿态,见左边20米开外水面上浪涛翻滚,似乎水下有千百条鲸在游动。这时,我突然看到有七八条鲸同时闯入镜头,我一边拍摄一边兴奋地大喊:“快把船靠上去,再靠近一点”。
船老大不理睬我,时开时停,始终和鲸保持一二十米的距离。鲸戏耍的花样不少,时而翘头喷水,水柱高达丈余,似喷泉飞溅,更有数十条鲸并列成队,一拨又一拨从我们的船旁游过,鲸群过处,浪涛拍岸。就这样,我们的船只在鲸群中时开时停了半个钟头,使我拍下了不少难得的镜头。下午5时许,鲸群在我们船只的护送下开始返航归海,黑色的脊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拍水声连成一片。早有准备的渔民一片欢呼,并燃放鞭炮。鲸似乎很有灵性,跳得更欢了,渐渐地消失在大海与灌河的交界处,河面上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上岸后,我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权当船资,船老大虽心里不大高兴,但对我们的工作也表示理解,收下钱无声地走了。
傍晚,我带着成功拍摄鲸群的兴奋心情回到台里。我将拍下的鲸群放给同仁们看,领导见大鲸群过境的场面比上午的还要壮观,连忙向盐城电视台打去电话,汇报了拍摄情况,很快传来回音,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对此很感兴趣,要求明早将稿件和片子传过去。
晚上回到家中,正赶上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上午大鲸群过镜的新闻;我坐在写字台前翻阅报纸,一家晚报已登出鲨鱼群过灌河的新闻;给市里一家报纸打电话,说我要发鲸群过灌河的稿子,对方说已收到海豚过灌河的新闻传真。一个新闻三种说法,其实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不但查看了史料,咨询了渔政部门,而且租船闯入鲸群最直观地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当时我想,内河出现如此壮观的鲸群结伴畅游场面已不多见,一天两次再现大鲸群过境更属罕见。于是我决定从热门话题环保这个角度来写响水灌河一天两次过鲸鱼群的壮观场面,很快写下了现场新闻《喜看鲸群过灌河》的稿子。当晚9时30分,我已坐到了传真机旁开始向外发稿,一直忙到半夜2点多钟才回去休息。
24日上午,我们又赶到灌河边补拍了一些镜头,采访了渔政人员,回到单位,这时,领导已安排好车子,我于中午12时赶到盐城电视台,到下午15时已将稿子和片子传到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总算完成了任务,我长长地松了口气。
从盐城回来,我再次找出《响水县志》翻阅,竟看到了灌河大鱼吃人的记载:“民国31年(1942年)年7月,侵华日军驻扎响水口大桥之西。一日,有一姓李的翻译官于灌河涨潮时在轮船码头上洗脚,被一条“大鱼”发现,窜上来一口,将李的臀部咬去,李当即不能动弹。疼痛难忍,待抬上岸,不长时间即死去。”看到这里我才有些后怕,原来租船去拍“大鱼”也有危险。很快这种后怕的念头便消失了。24日晚,中央电视台《现在播报》,25日早《东方时空》都再次报道了大鲸群过灌河的新闻。接着,《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农民日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刊登了《喜看鲸群过灌河》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县里举行招商引资会议,外商点名要看鲸群过灌河的专题片,一些在外工作的老同志还来信来电要有关鲸群过灌河的专题片。
这次群鲸过境数日后,国家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们专程赶来,乘船考察了响水灌河水系及灌河盛产的鱼类,仔细观看灌河鲸群的照片和拍摄的新闻专题片,走访了现场围观的群众,确认灌河过境的鲸属鲸目、领航鲸科――伪虎鲸。专家说:“伪虎鲸系鲸的一种,体温37摄氏度,为胎生,一胎一仔,孕期11个月左右,哺乳期8-12个月,8年性成熟,生命期80年左右。伪虎鲸在海洋活动范围较广,每年四五月份由南向北,七八月份由北向南进行索饵回游,喜追食鱼群,更喜爱食鲈科鱼类。
“灌河水质较好,有丰富的四鳃鲈鱼资源,是伪虎鲸出现在灌河上的主要原因。”专家们还推断伪虎鲸今后还会光顾灌河,为灌河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海洋研究所董金海教授介绍:“伪虎鲸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目前只有日本海珍馆存有这种鲸类,过去只是在海洋里见过零星这类鲸群,进入淡水河尚少见,在国际上尚无如响水这样清晰详实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这将会吸引许多海洋生物专家来响考察。”
事实上,这种鲸光顾灌河历史上已有多次,只是无人研究它罢了。至于“大鱼拜龙王”那只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专家们认为鲸群光顾时正是雨水盛季,灌河上游连洪泽湖,水中有大量鱼虾和其它微生物,加之闰月,在这个季节里有两天潮汛特别大,所以鲸为饱口福,借水而游入这又宽又深的天然灌河,嬉戏交配。
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细细回味,这次采访麻烦了多少人:渔政人员提供消息、接受咨询;渔民支持船只;后方单位领导搞好后勤、协调车辆;市台同仁不顾休息,加班加点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突发性新闻成功的报道离不开多方的支持,追波逐浪拍鲸群,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期待虎鲸再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