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连声网,让城市听到你的声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眼前,正在施工的是响水县三河村今年的帮扶产业项目“设施大棚种植铁皮石斛”,在平整完的工地上,挖排水沟、建设围栏的工人、塔建大棚的师傅忙得热火朝天。10天后,15亩的设施大棚将全部完工,排列整齐的60个设施大棚将向三河村民们展示它的宏伟,也带来致富的希望。三河村支部书记邱荣国感慨地说道:“这个项目不容易哟!”
“贫瘠的土地长不出致富的大树”,三河村位于黄河故道,全村土地均为沙质,碱性度达7.6,传统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极低。 “咱们三河穷啊,我小的时候,每年夏天都有洪水,一人多高的水深,什么庄稼都长不了,就连胡萝卜也只能长小拇指一样大。其它地方的水稻一亩能产1000多斤,我们这里一半都没有,能不穷吗?”年近70的五保户孙夕松老人难过地讲述着往事。像孙夕松老人的五保户,在三河村还有35人。 初到三河村的第一书记李伟,在走村串户、排查摸底时了解到,三河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产量还说得过去,李伟第一时间与上海“沪皋农产品商会”取得联系,并邀请相关人员到三河村考察,希望引进高产高效的“紫玉米”项目。然而,用三河的土壤进行实验室试种的结果是玉米果实畸形。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长期的、反复的失败,确实给三河村干群众带来巨大的心里压力,甚至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动力。 “前些年,有位第一书记,发展大棚种植羊肚菌,一场大雪把所有大棚都压坏了,不但颗粒无收,连审计都通过不了,难啦!”中心社区副主任刘文新感慨地讲,“通常情况下,两年驻村帮扶时间,比较稳妥的、容易的事情就是修修路、添置一些路灯,再不然,把帮扶资金投资盖一些厂房出租,村集体可以稳定收取租金,不但简单,还无风险,你们的面子和里子也都有了。” “李书记,农业产业周期长、风险大,不容易成功啊!”老支书善意地提醒着。多年来,因自然条件不好、经济基础薄弱,三河人民没有发展过产业。而邻近村、镇在发展产业中失败的案例和因此留下的困难,更让三河村干群对农业产业望而却步。 同是张集中心社区的大圩村,村集体流转了800亩土地租赁给农业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因种种原因,接连2年未盈利,农业大户难以维持,“悄悄”跑路了。800亩土地每年近80万元的流转费用成了村集体的深重负担,无奈之下,8名村干部每人划分100亩,种植水稻、小麦,每年的收益刚好可以支付土地流转费用,村干部自嘲地说:“我们都是免费打工仔!”
“啃就要啃‘硬骨头’,这是帮扶工作队的初心,更是使命。‘精准帮扶’不能是一句口号,我这‘第一书记’不能是一顶帽子。”李伟说。“遇到困难,可以换个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嘛!也有很多农业产业是不依靠土壤生长的!”帮扶工作队队长郭书峰在了解到三河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困难后,为李伟鼓气支招。是啊!队长讲得没错,李伟恍然大悟,咱们三河村土壤不好,可以发展不依靠土壤农业产业,最起码,三河的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好的吧,咱们的老百姓也是勤劳的吧! 思路一变天地宽,最终,李伟决定围绕5个特点为三河村选产业项目:一是占地面积少,即使不成功,也不会留下支付巨额流转费用的后患;二是不依靠土壤;三是年效益必须达到5000元亩;四是必须能够解决当地村民就业;五是要有一定的辐射引领作用,并且,门槛不能高,普通村民可以跟学跟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队长郭书峰的直接关心下,李伟同南通如皋一家公司取得联系,成功引进了“铁皮石斛”项目,该项目瞒足上述全部条件,且每亩每年收益可达万元,第一期15亩“设施大棚种植铁皮石斛”项目所需资金100万元全部由帮扶工作队负责解决。 “企业+基地+农户”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和村民增收,项目建成后,三河村将该项目租赁给企业进行管理运营,企业每年给三河村集体支付5万元,并解决包含建档立卡低收户在内的20余名村民的就业,每年将为每名村民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另外,石斛种植技术要求低、环境适应强,村民可以将其当成花卉进行家庭养殖,也可在房前屋后就用简易大棚或依托树林养殖。用普通花盆养殖石斛,一盆一年可实现30多元的收益,企业负责保低价收购。 “不拼不搏,人生白活;不苦不累,人生没味”,张集中心社区党工委书记贾秀高说:“‘设施大棚种植铁皮石斛’项目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做工作,特别是抓农业产业要有一股疯劲,一股傻劲。疯劲就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绝不半途而废,傻劲就是要不计眼前的得失,不计个人名利。”(来源:融媒体新闻中心/郝朦 通讯员/省委驻响水帮扶工作队董亚军 编辑/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