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是推动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城市兴。
工业开票销售稳中有进,从2015年的4284.3亿元增长到今年预计达6350亿元;工业企业高歌猛进,开票销售超10亿元的有80家,比“十二五”末增加54家;税收超亿元的有20家,比2015年翻一番;应税开票占比逐年提高,预计今年应税开票占比92.6%,比2015年提高10.8%;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打造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四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站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这一连串喜人的数字,无不展示着这五年来盐城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五年来,全市工业条线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加快推进“四新盐城”建设,扎实做好产业培植、项目建设、创新融合、绿色发展等工作,推动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SKI
培大育强 工业经济壮腰杆
工业是全市经济的“中流砥柱”,工业总量、工业规模扩大,离不开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做支撑。
市工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开票销售超10亿元工业企业有80家,比“十二五”末增加54家;50亿元至100亿元的有4家,分别是博汇纸业、中车电机、摩比斯汽车、维信电子;超百亿元的达到6家,分别是德丰金属、恒生不锈钢、DYK、巨合金属、德龙镍业、联鑫钢铁。
加速培育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进,从2016年10月开始,先后组织5轮20次双月产业园区项目载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和10次单月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组织实施重点工业“三百工程”和技改升级工程,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特别是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强与上海、深圳产业配套协作,每年组织承办上海先进制造业投资说明会、深圳招商考察等系列活动,引进了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68项,累计完成投资1991.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76项。
同时,在广大企业中大力开展企业“争星创优”活动。根据企业年度入库税金,认定星级企业,引导骨干企业争星、星级企业争进位、县(市、区)争星级企业培育。每年在年初的全市总结表彰大会上,对星级企业进行集中表彰,发放纯金奖牌,持续在金融服务、专项资金、企业家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星级企业获得感。
“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全市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度分析,坚持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达635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8.2%,东台、响水和大丰突破1000亿元。
5G通信网络建设现场
结构调优 主导产业挑大梁
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业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围绕产业强市战略,坚持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全市主导产业由汽车、机械、纺织、化工调整为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培育领军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培植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合汽车生产线
汽车产业是盐城的“基本盘”。作为江苏省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我市已集聚DYK等整车生产企业6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77家。汽车销售累计突破580万辆,今年10月份,华人运通新能源汽车试生产下线,SKI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建成。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次发展跨越。新能源、电子信息、钢铁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一系列具有长远意义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
盐城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近年来,盐城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进,引进培育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华能风电、上海电气、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一批风电装备领军企业和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润阳等一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数据显示,2019年盐城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541.1亿元,同比增长43.8%。预计2020年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突破6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年来,盐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迅猛,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201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三年时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年均增速超过25%,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华为、中国电子、东山精密、日铠电脑、领胜科技、科森科技、康佳电子、维信电子、博敏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纷纷落户盐城。特别是在今年,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1至11月份,实现开票销售616.93亿元,同比增长32.05%。
此外,钢铁产业稳步发展,德龙135万吨不锈钢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开票销售有望突破1000亿元。
阿特斯
创新驱动 从制造走向智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五年来,我市强化创新引领,全面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创建一批示范标杆,引领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今年8月份,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将基于“信息高铁”第一站——盐城站的高通量计算中心,推动“信息高铁”技术在智能化城市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应用。中科院计算所盐城高通量研究院负责具体项目的算力支撑及相关技术支持。“信息高铁”盐城站落地,能够催生两化深度融合的新型战略产业,极大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除了中科院高通量研究院,清华大学校外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高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在盐落户。今年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创历年最高。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206家,比“十二五”末翻了近一番。此外,认定首台(套)113个、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产品5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3家,均居苏北第一,建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智能工厂2家、智能车间47个,省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8家。更为可喜的是,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培育梯队已经形成,目前入库培育的企业有30多家。华人运通“智路”应用项目、中汽中心5G智能网联项目、荷兰花海智慧文旅项目被评为省5G典型应用场景优秀案例。
作为智慧城市“1云、1数、1网、多应用”(政务云、数据资源共享中心、电子政务外网、多场景应用)建设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上线运行的“我的盐城”APP,已接入57个部门单位418项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让市民随时随地享受智慧、方便、快捷的公共生活服务,注册用户155万户。特别是今年以来,平台先后上线口罩预约、学生健康申报、消费券发放等一批高频服务,展现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链协同、服务化转型、产能共享、智能化生产,“盐城制造”正一步步向“盐城创造”“盐城智造”前进。
德龙镍业
绿色高效 铸就发展新活力
面对传统行业国际竞争加剧、市场价格下跌、经营成本上升、效益指标下滑、资源环境约束增多等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制造全过程,推进行业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东台市利用闲置资产引进长三角地区印制电路板及表面贴装行业的领军企业——贺鸿电子,2017年8月份签约,2018年1月份投产,创造了从签约到投产的“贺鸿速度”。“进入下半年,天天被供应商催货,现在生产线是满负荷生产。”公司董事长朱利明说,企业明年将建新厂扩大产能,厂房已建好,设备明年2月份安装。2018年实现销售1.6亿元,2019年实现销售2亿元。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1至10月份已完成开票销售1.6亿元,增长31.7%。
金凤科技风机测试平台
2018年以来,大力开展集中清理“僵尸”企业、闲置土地、低效厂房“三项清理”工作,全市共盘活各类闲置资源625项、闲置土地1.2万亩和低效厂房258.3万平方米,利用闲置资源新上274个项目,成功帮助电子信息等一批新招引项目早落地、快建设,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推进项目快落地、快竣工、快投产。
淘汰落后产能,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和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举措。“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淘汰纺织、印染、轻工等落后产能,化解船舶过剩产能187万载重吨,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关闭低端落后化工生产企业187家。
为切实解决工业园区“多、小、散”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位产出率低等问题,市工信局牵头,按照空间相近、产业相关、资源互补的原则,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条件较好的乡镇工业园区为主体,每个园区整合1至2个乡镇工业园区。加快工业园区优化布局,整合40个乡镇工业园,组建12个市级工业园区。
此外,全市建成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单位能耗税收、单位主要污染物税收等为主要评价内容,对规上工业企业和用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全部开展综合评价,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企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
东山精密